走进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特种冶炼中心(特冶分厂),只听到炼钢炉发出阵阵低沉的轰鸣声。女工龚婷操起一把比胳膊还长的扳手,拧紧炉旁一个拳头大小的螺丝,动作一气呵成。
从左到右为:唐萍、刘婷花、袁佳丽、曹敏、杨洁 今年是龚婷加入大冶特钢“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”,成为“炼钢女工”的第二年。 自进入大冶特钢以来,龚婷从车间里的“小白”成长为分厂“最佳遥控天车操作奖”获得者。“从没想过,我们会在炼钢炉旁引人瞩目。”她说。 “我要炼钢去” ——一名年轻妈妈的新选择 龚婷今年33岁,孩子一岁多。在进入大冶特钢之前,她是一家企业的内勤人员。那份工作很轻松,能够照顾好家庭和孩子。
吕露(左一)和龚婷(右一)在技能大比武中获奖 龚婷的父亲是大冶特钢工人,一家人一直生活在大冶特钢周边。 2023年5月,时值大冶特钢纪念“中共大冶钢铁厂支部”成立100周年、大冶特钢建厂110周年之际,一个消息传开了——大冶特钢决定恢复女子炼钢班,向社会招聘炼钢女工。 龚婷心动了,但也迟疑:炼钢是体力活,在炉火钢花旁挥汗如雨,一名女同志能适应吗?能干得好吗? 很快,家人们打消了龚婷的疑虑。“炼钢早从‘力气活’变成了‘技术活’,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,女同志也能胜任。”龚婷的丈夫是大冶特钢工人,他鼓励妻子去试一试。
得到家人的支持后,龚婷坚定了信念:“这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,我一定能够有所作为。”之后,她报了名,并通过了选拔,正式成为大冶特钢特种冶炼中心(特冶分厂)炼钢班一员。 接过接力棒 ——工厂里来了9张新面孔 2023年7月,龚婷踏上工作岗位。她发现,新来的还有8名同事,都很年轻。吕露出生于1991年,曾是一名会计;曹敏出生于2000年,曾在幼儿园当过两年幼师;袁佳丽出生于1990年,曾是法院的书记员;杨洁出生于1992年,曾从事互联网医疗工作多年……
曹敏(右一)和刘婷花(右二)在电表操作炉台工作中 杨洁加入大冶特钢也是受到父辈的影响。“小时候,我就听父亲讲述过钢厂女子炼钢班的故事。她们在艰苦年代,用最先进的设备,生产国家最需要的材料。”她说。
杨洁(左一)和袁佳丽(右一)在检查工装(熔炼的结晶器)内壁是否清洁干净
杨洁口中的“女子炼钢班”,是大冶特钢在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一个特别班组。 大冶特钢资料记载,1972年,大冶钢厂三炼钢厂(现特冶厂)在全国最早成立“三八”女子炼钢班。当年,有大批女工积极报名,最终15名女工成功入选。“三八”女子炼钢班成立后实行三班三运转,每班5名女同志,一名电渣炉的老师傅兼做技术顾问,每周倒一次班。 在时代发展中,“三八”女子炼钢班共9次被分厂评为先进集体,多次受到省、市表彰,曾于1979年和1983年两次荣获全国“三八”红旗集体光荣称号。到2000年,随着原“三八”女子炼钢班的女工陆续退休,该班组自然解散了。 “你们将组成大冶特钢‘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’,传承红色基因。”上岗第一天,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事业部综合处处长潘明旭、大冶特钢特种冶炼中心(特冶分厂)真空作业区作业长陈新这样鼓励她们。
就这样,李佩、曹敏、吕露、龚婷、赵娇娇、杨洁、唐萍、刘婷花、袁佳丽9人组成了大冶特钢“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”。其中,袁佳丽是她们当中唯一的中共党员。
在实践中学 ——新时代女工“一键炼钢” 和传统炼钢车间内到处都是四处溅射的炉火、震耳的噪声、弥漫的粉尘、刺眼的辐射光不同,新时代炼钢车间,员工只需要电脑前轻点鼠标,就能全自动化完成炼钢过程,实现“一键炼钢”。 “分厂对她们的定位,是用最先进的设备,生产国家最需要的材料。”陈新说,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,钢铁生产自动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,早就远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。
杨洁(右一)和袁佳丽(左一)在清点结晶器库存 但这些变化也对新时代的炼钢工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初进这个“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”,龚婷对工艺流程完全不懂,甚至连电脑上的数据都看不懂。为了让女工们尽快熟悉岗位,大冶特钢特种冶炼中心(特冶分厂)安排每名女工跟随一名师傅实习,在实践中学习。 见习过程中,9人格外认真。龚婷原本不擅长英语,为了看懂电脑上的数据,她将常见的数据、相关的英文说明,几乎都背了下来。到2023年12月,9人相继通过了相关技能考核,独立踏上了工作岗位。 从此,9人分成4个小组,杨洁是班长,每个小组轮流上岗。
展现新作为 ——在炼钢炉旁绽放靓丽青春 “只要有志向,就会有事业;只要肯奋斗,就会有舞台。” 工作一年来,24岁的曹敏收获满满。她认为,在大冶特钢这个“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”,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,实现人生理想。 “工作虽然劳累,但只要在手机或电视上看到我们生产的产品上天入海,心里激动万分。”龚婷说,这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,激励她克服各种困难,努力多炼钢、炼好钢。 一次,龚婷上夜班时,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。婆婆告诉她,年仅一岁多的儿子突发高烧,体温近40℃。龚婷内心很焦急,但也明白,炉前作业以钢为令,除非特别紧急情况,否则不能离开岗位。 当晚,龚婷利用短暂休息时间,多次和家人通视频电话,电话中安慰啼哭不止的儿子。
今年4月,女子炼钢班接到厂部通知,分厂将进行技能大比武,主要考察遥控天车操作。女子炼钢班成员积极报名,参赛项目既有团队协作,也有个人操作。 技术不熟悉,别人下班后她们抓紧苦练,手指磨出泡,手腕肿得像面包。 杨洁介绍,那段时间,姐妹们常常自觉加班,熟悉遥控天车操作的各个环节,并加强配合协作,操作熟练程度越来越高。“有人指挥调度,有人手拿遥控器操作,有人紧盯过程细节……大家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,并且及时交流、改进,团队氛围可好了。”杨洁介绍,最终在技能大比武中,女子炼钢班斩获一个团队第二、一个“最佳遥控天车操作奖”荣誉。 潘明旭说,“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”9名女工,传承了“三八”女子炼钢班的优良传统,在工作岗位上绽放火热的青春。“她们还创新改进了不少生产工具,比如扭矩扳手等,带来了新活力。”潘明旭说。 日前,杨洁又发来喜讯:“我们刚刚又拿了一个危险预知训练的奖项,是一等奖。”她说,姐妹们在时代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春,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,值得骄傲。 见证者说: 大冶特钢特种冶炼中心(特冶分厂)真空作业区作业长陈新: “红色沃土熠熠生辉,初心百年代代传承!一百年来,一代代冶钢人筚路蓝缕,书写了中国特钢企业诞生、发展、壮大的历史篇章;一代代冶钢人初心不改,众志成城,接续奋斗,绘就了传承红色历史文化、弘扬革命奋斗精神的时代画卷。1953年、1958年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冶钢,留下了“办大办好”的重托。20世纪70年代,‘三八’女子炼钢班的女工们克服重重困难,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如今,‘新时代女子炼钢班’也定会传承红色基因,接续奋斗,书写新的奋斗篇章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