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8年初春,盛宣怀手中的印章重重落下,盖在汉阳铁厂、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的契约文书上——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,这个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梦想的名字,就此刻入历史。
就在汉阳铁厂的高炉于长江边吐出第一炉炽热钢水之际,千里之外的大冶铁矿深处,蒸汽钻机正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,凿向沉睡的矿脉。那是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。 回望汉冶萍的鼎盛岁月,七千多名工人日夜轮转,一年能炼出近七万吨钢,采出五十万吨铁矿和六十万吨煤,几乎撑起了大清王朝钢产量的九成江山。机器的轰鸣,让黄石这片土地完成了从农耕向工业文明的转变——铁轨撕裂田野,高炉刺破苍穹,矿工的汗水混着煤灰,浇筑出“钢铁摇篮”的根基。但汉冶萍留给黄石最深远的馈赠,并非那些厂房铁轨,而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精神:它教会了这片土地上的人,如何用矿冶之火熔炼文明,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寻找新机。 一个世纪后,走进黄石西塞山区的大冶特钢车间——这家汉冶萍大冶铁厂最直接的继承者,你会看到全球首座全流程5G智能钢厂的机械臂,正精准地操控着特种合金钢的淬炼。它像一块磁石,吸引着周边百余家特钢厂,共同创造了年产值380多亿的产业生态,单位GDP能耗却悄然下降了3.5%。目光转向当年汉冶萍矿石堆积如山的码头旧址,景象早已天翻地覆:黄石新港的巨型龙门吊,正忙碌地将印着“黄石造”标识的集装箱吊装上万吨巨轮。2024年的数据很硬气:港口吞吐量冲破了1.2亿吨大关,50万标箱满载着精密的电路板和机械设备驶向全球,棋盘洲综合保税区的通关量更是猛增了40%——那条曾经只运送焦炭的驳船航线,如今已是长江中游响当当的开放门户。 变化不仅发生在车间和码头。当废弃的汉冶萍铁路旧轨被精心改造成诉说历史的步道,锈迹斑斑的老矿车化身成城市雕塑,黄石开发区·铁山区正悄然上演一场更为深刻的转变。这里崛起全国第二大PCB产业基地,在沪士电子的流水线上,全球每三部手机中就有一部跳动着“黄石芯”。 工业的遗产,如今正滋养着城市的温度。站在大冶铁矿那被称为“天坑”的边缘,444米深的垂直峭壁无声诉说着百年开采的艰辛,而如今,366万平方米的盎然绿意正努力覆盖着这道伤痕——这里已是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。 离汉冶萍卸矿机旧址不远,磁湖湿地公园里,黑天鹅优雅地滑过钢厂净化过的清澈水面,去年(2024年)这里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前来游玩。最打动人心的更新,往往藏在寻常巷陌:西塞山区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社区,新加装的822部电梯解决了老人们“望楼兴叹”的烦恼;“15分钟生活圈”覆盖了15.7万户家庭,出门溜达几步,菜场、诊所、学堂都在眼前。 今年(2025年),黄石摘得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桂冠的喜讯传来之际,一批总投资896.7亿元的项目也扎堆签约落地,其中光电子信息、智能网联汽车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项目,占比高达86.6%。 站在锈迹斑驳的汉冶萍卸矿机钢架下远眺,长江上的货轮正载着为AI服务器生产的精密电路板驶向大洋彼岸。 汉冶萍的炉火,其实从未真正熄灭,它被淬炼成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密码——用钢铁般的历史脊梁,稳稳地撑起一片通往未来的辽阔苍穹。(通讯员:黄旺宣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