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子粑,在黄石大冶殷祖、刘仁八、铜山口等地有着逾千年历史,其起源与当地重要民俗“土主会”紧密相连。相传,后唐时期,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,幼年随母逃难至大冶果城里。后来,他成为地方官,任职期间体恤民情、爱民如子,率百姓奋勇抵御外敌,激战中身中数矢,卒于果城里岩山。百姓为感恩,立祠为庙,将其奉为土主菩萨,并用印子粑来祭奠他。每逢农历二月十八至三月初三的“土主会”,村民们把两尊土主菩萨从尖山土主庙抬下山巡游,家家户户制作印子粑,堆成粑山迎接供奉,祈求五谷丰登、岁岁平安。
如今,“土主会”已是延续一千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,印子粑也从特定时节供品,变为日常美食与馈赠佳品。2015年,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黄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承载着黄石人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情感。
印子粑制作工序繁杂且讲究。材料以籼稻米为主,掺适量糯米,用碓舂成粉,加入清甜山泉水揉和。制作时,将调和好的米粉团填入刻有花鸟鱼虫、龙凤猪牛等精美图案的粑印中,轻轻一磕,形状各异、栩栩如生的印子粑便成型,再放入蒸笼蒸熟。刚出锅的印子粑莹白如玉,咬上一口,糯软丝滑,不粘牙齿,米香在舌尖散开,令人陶醉。印子粑吃法多样,晾干后可煎烤、下面条、煨汤等。如今,印子粑品种已拓展到白米粑、高粱粑、玉米粑等10多类,满足不同人味蕾需求。 在黄石,印子粑不仅是美食,更是文化象征。粑印图案寓意深刻,石榴代表多子多孙,鸡鸭象征六畜兴旺,谷穗麦穗寓意丰收,仙桃表示长寿,承载着黄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。春节时,印子粑是必备年货与招待宾客的小吃;在“土主会”等重要民俗活动中,印子粑更是核心元素,粑山高度彰显村民对土主老爷的信奉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它见证了黄石的历史变迁,凝聚着黄石人民的智慧与情感,成为黄石民俗文化重要载体。 一块小小的印子粑,既是地域美食,也是文化传承,更多的是家乡的味道,是灶火中蒸腾跳跃的人间烟火气。(通讯员:黄旺宣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