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长江岸边的黄石新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。万吨巨轮静静停泊,吊机高效装卸,铁路线上一列列货车整装待发。这里拥有笔直的岸线与开阔的陆域,最难得的是天然水深条件——枯水季仍达6米,丰水季更可达20米,万吨巨轮常年畅通无阻。
港口后方,未开发腹地绵延广阔,为临港产业留足了发展空间。2025年1至6月,黄石新港吞吐量达5855万吨,同比增长27.39%,向着全年1.05亿吨的目标稳步迈进。 港口的崛起带动了多式联运体系的加速构建。 今年7月11日,一声汽笛长鸣,首列“黄石—宁波”铁海联运专列载着医疗用品、轮胎等货物驶向宁波舟山港,货物将从这里远赴东南亚、欧美市场。这是黄石首次以专列形式开通铁海联运线路,标志着其贯通东西、纵横南北的航线网络已扩展至11条,其中外贸航线占7条。加上此前开通的“黄石—厦门—非洲”“黄石—深圳—欧洲”班列,黄石今年已新增3条铁海联运通道,预计全年出口箱量超500标箱,为“湖北制造”出海开辟了高效路径。 当前,效率与成本的双重突破,是黄石新港的核心竞争力。 过去,黄石外贸货物需经公路转运至武汉港再江海联运,耗时长、环节多。如今通过铁海联运,货物从黄石铁路直发沿海港口仅需3天,比传统模式节省7至10天。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流程再造:武汉铁路局联合港口、企业推行“箱等货、车等箱”的精准调度模式,进口大豆从江轮卸下后“零距离”灌装铁路集装箱,全程“不落地”;同时创新使用双层汽车运输专列,单趟运量提升2.5倍,帮助大冶产新能源汽车出口俄罗斯的物流成本降低20%。今年上半年,黄石水铁联运货运总量达88.79万吨,同比激增106.34%。 为了给多式联运注入持续动能,黄石通过政策与技术协同进行发力,黄石市发改委联合港口物流部门多次争取铁路运价优惠,推动铁矿石、粮食等通道运费下调;智慧口岸建设实现港口、铁路、企业数据互联,推行“一单制”服务,货物实现“1分钟到堆场、5分钟进铁路、10分钟上高速”,作业效率提升50%。物流企业集群同步壮大——2023年东楚投资集团获评国家5A级物流企业,2025年大冶有色跻身国家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,黄石成为湖北第二个拥有“双5A”企业的城市,为港口物流提供坚实支撑。 如今,“货到黄石活”正从愿景变为现实。新通道不仅服务本地企业,更吸引浠水、蕲春等周边地区货物集聚。在黄石至宁波首趟专列中,周边企业生产的厨卫电器、轮胎等产品占比显著,企业坦言“从黄石走最省时、费用最低”。临港产业随之蓬勃兴起:宝钢新港产业园、新兴管业等百亿级项目沿港布局,粮食接卸中心、公共货运管廊加速建设,“港口—物流—制造”链条日益紧密。 2025年,黄石超前布局智慧物流新基建,推动华新水泥等企业数字化改造,并成功申报交通强国专项试点,其首创的铜精矿“水管联运”、粮食“散改集”水铁联运模式,为长江流域大宗货物转运提供了“黄石方案”。 当然,黄石新港的雄心远不止于此。新港三期工程、电建配套码头等9个万吨级泊位全速推进,总投资62.16亿元的交通基建项目上半年已完成年度目标的51.8%。站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前沿,这座深水良港正以多式联运为笔,以通达全球的航线为墨,书写“通江达海”的新篇章——巨轮载着五洲货物而来,列车驮着“中国制造”奔赴远方,一条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钢铁纽带,已然在长江之畔铮铮作响。(通讯员:黄旺宣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