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锤一錾,由粗而细,从外至内,琢石成美。”大冶石雕,这一黄石地区的传统技艺,历经岁月洗礼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。它从山中石坯而来,在匠人们的精心雕琢下,不仅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,更成为黄石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,生动展现了这座城市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脉络。
大冶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。在群山环抱、石料天成的大冶保安镇枫林村尹解元湾,村民们依山采石,拿起錾子开启了以石刻为生的历程,大冶石雕自此萌芽。黄石建市初期,尹解元湾“田地少、石头多”,经济贫困。据尹维镜老人回忆,当时村民主要靠在清明、大寒时节打墓碑勉强维持生计,村子“一穷二白”的状况长期难以改变。 转机出现在1986年,尹维镜毅然带领村民组建古建队,首次走出湾子,将石雕技艺带到武汉。恰逢武汉大力建设城市文化雕塑景观,武汉美术学院教授刘振德设计的“盲人摸象”“猎人争雁”等四大寓言雕塑交由尹解元古建队雕刻。石匠们凭借精湛的刀法,将作品雕琢得形神兼备,完美呈现于武汉三镇街头。大冶石雕由此在湖北声名鹊起,也为工匠们开辟了一条将手艺转化为财富的道路,越来越多的黄石石匠怀揣錾子与刻刀,踏上外出闯荡的征程。 进入新世纪,大冶石雕也开启了“走出去”的新征程。作为这段历程的代表人物,第九代传承人尹国安从打工学技术到创办石雕厂,用10年时间在异乡站稳脚跟。直至2016年G20杭州峰会,尹国安团队接到了桥梁石雕工程的设计任务。他融合“中国文化、浙江风采、钱塘特色”而设计出的瓷器立柱、浪涌桥身,让石雕成为了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。这项工程不仅获得“G20杭州峰会保障突出贡献奖”,更让世界见证了黄石技艺的不凡实力。
尹国安的成长历程,深刻诠释了黄石的工匠精神。初中时,他就能在汉白玉上刻出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精美图案。1993年进入石雕厂学习刻石狮后,30年来始终潜心钻研,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。他前往清华大学进修,积极改良雕刻工具,成功攻克微雕、镂空雕等极具难度的技法。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尹国安打破“传内不传外”的传统观念,自2003年起培养了400多名徒弟,并先后赴中国非遗研究院、湖北师范大学等院校讲解授课。在他的带动下,如今尹解元湾的村民大多投身石雕产业,形成了以石为生、以石会友、以石兴家的良好局面。非遗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文化符号,而是切实转化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。
大冶石雕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范畴,它是黄石人敢闯敢试的创业典范,是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象征,更是包容创新的文化使者。如今,大冶石雕畅销南非、日本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,黄石也借助这门古老技艺,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。每一块带有“黄石印记”的石雕作品,都如同黄石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,传递着这座“点石成金之城”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。(通讯员:黄旺宣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