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2023年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年。 从楼市到政经,都是如此。编剧都不敢这么写。 二月楼市突然的回暖,成交量暴增,人气很旺。 当时很多朋友都疑问,是不是真的呢? 确实是真的。 可这股势头没过几天,3月开始没几天,销售中心的人气忽的一下子就下去了,原来每天会来访几十组,现在可能就十几组。 原来看房的来了,销售员都接待不过来。 现在销售员还是腾出手来,给客户打电话,究竟是咋想的?买不买?啥时候再来看看啊? 如果你是购房者,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转变,是不是可解气? 叫你们涨价?叫你们收回优惠?这下尴尬了吧? 如果你是二手房卖家,你现在的心里是不是可忐忑? 这是不是真的呢? 这也确实是真的。 比如2月领涨的环京代表燕郊来访不足2月的6成。 还有北京三月二手成交约2.2万套,上海二手成交约2.4万套,都创了新高,但周成交已经连续下降。
一周不如一周。带看量也骤降。 就连热度爆棚的成都,也没能摆脱热度下滑的命运。 为什么会这样,忽冷忽热的? 那究竟是冷还是热? 我的看法是,与其关注当下的冷热,不如关心今年的市场大趋势。 先回答,为什么忽冷忽热?原因有两个: 首先是,成交量虽然大幅增涨,但是房价没涨。买涨不买跌是买家基本心态。所以之前着急的现在又犹豫了。 更重要原因是,节后经济强劲复苏,人气上来了,却也更卷了。个体的直观感受是更难了。 于是,一部分人的悲观小情绪又被释放了出来,一部分人就开始犹疑,于是整体对经济、对楼市的预期就开始飘忽不定。 但更要命的是,我们同时还看到,二手挂牌量猛增的趋势却没有改变。尤其是一二线核心城市。 比如,二月广州挂牌量逼近13万套,北京突破10万套,上海突破8万套。 截止到4月8日,广州的挂牌量逼近14万套,北京突破11万套,上海突破10万套。
成交热度猛降,挂牌量却还在突飞猛进? 这轮救市究竟还不行?房地产救不活了吗? 22 于是现在,压力给到经济这一方。 一二月份的财经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。 这是1、2月份财政发布的财政税收项目情况——
从这些数据你能看到很多东西,比如——
这是2023年1-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,比如——
从这些数据你能看到很多东西,比如目前经济回暖多少有点基础不牢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 最直接的就是要释放更多的政策面的利好,以及善意。 既要给普通老百姓未来会有更美好生活,更优良的就业环境,更好收入预期的信心,也给国内外资本、创业者、企业家更多安全感。 所以3月底的那几天,就好像约好了似的,一股脑都出来了。 先是,网信办发文,严厉打击网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的违法违规行为。 具体包括捏造事实、主观臆断、歪曲解读、恶意关联、蓄意炒作和翻炒旧闻等。包括要依法依规处置网上涉企业家的六大类侵权信息,具体包括泄露个人隐私、诋毁侮辱谩骂、虚构私生活话题、关联炒作负面新闻、捏造违法犯罪事实、违规使用姓名肖像等。严厉打击网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违法违规行为。
然后海南也发布了《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》—— 称,为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,甄别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案件。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,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、能不诉的不诉、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,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。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从轻、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。
看这些内容颇为震撼人心,颇有前尘往事一笔勾销的意思。 然后就是马老师回国照片在互联网发酵。 当然,很多人会说,大家对他们的回国过分解读了。 当然,只要解读,就一定存在偏颇,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那就是这一系列的事件会带动企业家信心的全面转好, 至少,这是一个好的开端,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希望。 于此同时,那几天北京正在召开中国发展高层论坛,然后来了很多国际一线企业的大佬们在开会。 为什么不早不晚,偏偏是这个时刻马老师和库克们集体现身国内呢?
这些其实就是积极的信号,全力发展经济不容置疑。 所以接下来不出意外,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在路上了。 会有多大力度呢? 很大,史无前例。 大到2023年一定会是一个会被历史记住名字的年份。 3 为什么? 在企业家们华丽登台的同时,政届大佬们也没有闲着。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去了广州,然后是博鳌、北京。 马英九去了上海,然后去南京、武汉、长沙、重庆。 还有马来西亚来访、欧盟轮值主席、法国总统马克龙等等,也都开始访华的行程,去香港、上海、北京等地,与学术界、商界人士密集会面交流。
在这么多的友好访华潮中,美国的访华也是堪称戏剧化,值得大家去细细琢磨了, 先是美国国务院,然后是美国的财政部长与商务部长也已经递交了访华申请。 美国高管访华这也不是什么大事,关键是太密集。有点争先恐后,有点怕来不及的意思。 所以,着什么急呢?有什么事赶着呢? 我们常常说回顾日光之下,无新事!历史就是一面镜子。 08年的,也是年初这个时候,也有美国高官们密集访华的历史。 然后,这一年的9月,雷曼兄弟宣布破产,次贷危机爆发,美国经济出现衰退。 再然后呢?11月,我们就出台了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条”,史称“四万亿”。
我们知道硅谷银行的后续还在发酵,历史的钟表已经开始倒计时了。 那么,这次是多少万亿呢?不知道。 但是无论怎样,你一定要知道,一切已经箭在弦上,今年的刺激方案一定是史无前例的,势不可挡的。 总之,这是历史的选择,是我们的责任,也是我们的机会。 当下的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哪怕曾经有些嫌隙的,欧美也是一样。 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已经说过,今年看空和看多下的赌注是不一样的。 今年一定是财富分水岭,这是个文明的说法,说的扎心一点,今年一定是共同富裕下的财富再分配的一年。 对我们有多大影响呢? 有这么个事,可以分享给大家,说当年融创还春风得意的时候,有一年老孙作为博鳌论坛的嘉宾分享,他说,08年之前,国内普遍没谁觉得自己有钱的。 大家真的感觉到有钱,就是在08年之后,忽然有钱了。 为什么?大家也都是明白人。 4万亿放出来,在08年堪比滔天洪水,捉住红利的,蹭上风口的,都是后来的有钱人。 这其中也包括大量在那个年份多贷款多买房的人。 再熬一下吧,已经可以听到远处山谷传来的轰隆水声了。 4 关于买房,还有一个重要趋势需要大家注意,那就是中国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。 第一次人口大迁徙,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。 跨越30年,8亿农民进城,开启中国城市化势如劈竹的发展,带动全国城市房价的普涨。 多少家庭,多少个人,从时代变迁中受益,踩中时代红利,一跃而起。 而这个时代已经开始谢幕了。 它在结尾留下一个悬念,不可逆的低生育率+加速老龄化加速的人口困局,如何破局? 那就是人口的再次聚集。因为人口和资源的规模聚集是解决目前人口困境最直接的办法。 而这个过程,速度会很快,也许10年就能完成。 也就是大约在2033年前后,中国会进化出3-5个超级都市圈,达到人口和产业分布上的高度密集 。 而与此同时,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将无法维持现有的产业、教育、医疗与必要的公共服务,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失,将如同今天的农村人口流失一样。 而这将是新一轮的财富再分配。 谁会是这个时代的受益人?谁会跟着泥沙俱下?谁会再次蒸蒸日上? 房地产当然不是唯一。但房产在个人、家庭的财富占比很高。 那么站在2023年,关于房地产的严控还历历在目,当下时间又如此紧迫,面对历史,基于房产投资和配置,一定要有长线思维。 展望2033年,中国会有那几个超级都市圈,在这些都市圈里,哪些城市值得你今年入局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