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薄如蝉翼、色如白雪,入口清香甘甜,让人过齿难忘,这就是著名的非遗老字号金牛千张……在黄石大冶的金牛镇,一张千张皮摊开了黄石千年的豆香时光。金牛千张,当地又称金牛皮子,四四方方,形如手帕,是一道地方美食,也是烹饪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。 黄石金牛千张的豆香,可溯至西汉。相传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后不久,大冶金牛镇便借盐马古道之便,以石磨黄豆、布袋滤浆、木匣压皮,创制出“千张皮”。至宋代,金牛镇商贾云集,油盐布匹交易兴盛,城乡豆腐坊星罗棋布,千张由日产量之称渐成专名,并随商旅远销江汉。清同治年间,木排商以金牛千张作“干粮”,顺江而下,豆香与浪花同拍岸,自此“皮子席”成为黄石民间待客的标配。2012年,这项延续两千年的手工技艺被列入黄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金牛千张的制作工艺是黄石地区独特的传统技艺,其流程精细且独具特色。首先,精选当地优质黄豆,经浸泡、磨浆、过滤后,煮成豆浆并点浆制成豆腐脑。接着,将豆腐脑均匀浇在26厘米见方、10厘米高的木匣内的棉布上,每浇一层盖一层布,可叠至1米高。之后用木杠压榨,将多余的水分排出,使千张的质地更加紧实。最后揭开棉布,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千张便呈现在眼前。每张千张厚度大约在0.2毫米到0.3毫米之间,薄得几乎可以透光,却韧性十足,久煮不烂。晾干后的千张,豆香浓郁,口感柔韧,无论是凉拌、热炒还是炖汤,都能展现出绝佳的风味。 金牛济时千张制品厂负责人余仲武,2005年回乡创业后,他历时三个月潜心研发,在传统黄豆原料中创新性添加苋菜和薏米,成功开发出兼具传统风味与现代营养的新型千张。这项突破保留了千张特有的柔韧口感,实现了植物蛋白与膳食纤维的营养互补,其“纯天然、多营养、风味佳”的特点于201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认证,成为黄石传统食品科技创新的优秀案例。
黄豆是一种健脾食品,金牛皮子由黄豆深加工而成,薄而脆,香而甜,松且软。如今的金牛千张,在餐桌上演绎着多样风味。切丝与鳜鱼同煮,千张吸尽鱼鲜,成就“鳜鱼煮皮子”这道名菜;或切成三厘米宽的条,结成皮子跎焖红烧肉。在大冶、鄂州、成宁、阳新等地的婚丧喜庆宴席上,第一道菜就端出千张皮,称“皮子席”,在历史上仅次于殷实之家办的“海参”、“鱼翅”席。往来游客常带金牛千张皮作伴手礼,或自食或赠亲友分享,成为联结黄石与外界的味觉纽带。 一张金牛千张,摊开的是黄石千年未散的豆香,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。从宋代延续至今的“三开三晾”工艺,在金牛镇的老作坊里代代相传;非遗名录的保护加持,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。(通讯员:黄旺宣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