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最近有很多事,开始不断出现大翻转。 
 政策、情绪、市场,都是如此! 
 比如说,我们最熟知的楼市政策和金融政策,都出现了翻转。 
 最终,这些政策的前后矛盾,市场的前后矛盾,都变成了情绪。 
 而在情绪裹挟一切的时候,个人理性意识则是急速退出和缺失的。 
 这也正是很多人丧失判断力的时候。 
 最近有几件事,对很多人触动很大。 
 第一件,是巴菲特抄底台积电。 
 这段时间A股一直在大幅度动荡,人人胆战心惊。 
 但有多少股民,在这种极度的切换行情中被搞的晕头转向,开始频频低割高买,最终套牢?买了就大跌,割了就大涨的? 
 被市场情绪裹挟的股市,永远有一条最颠扑不破的真理,就是追涨杀跌!就像狼和狈一样,永远是相伴而生。 
 说白了,大家都是又菜又爱赌! 
 但是就在这种市场恐慌情绪下,巴菲特突然出手了。一出手就是41亿美金,全部买进台积电。 
 这个操作,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是,台积电的股价已经跌倒了高点的40%,是近30年最大区间跌幅。 
 直白地说,就是巴菲特觉得台积电的实际价值和现有股价,是不相匹配的,完全是市场情绪在主导。 
 所以,选择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,果断出手,一出手必重击。这个他最常用的投资节奏,又开始光芒万丈。 
 
 
 第二件事,是国内的楼市。 
 毋庸置疑,对于很多有需求的人来说,现在是买房门槛最低的时候。 
 目前,已经至少有115个城市将公积金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降至20%,其中包括很多重点城市。 
 成都、石家庄、西安、福州、重庆…… 
 而利率也是近8年来最低。 
 对于很多首套客户,或者二套客户,这都是近8年来,买房成本最低的时候。 
 但是,想都不用想,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,觉得现在劝人买房,就是大忽悠。 
 
  这就是最典型的追涨杀跌心理。 
 很多人一直到今天,都没有能真正理解政策的真正含义。 
 比如说,楼市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什么会出现反复,甚至是矛盾? 
 首先,房住不炒一定是对的,遏制房企无限债务扩张也是对的。 
 这一点只要稍微了解过美国次贷危机历史的人,都能明白。 
 但重点在于,政策的重点一直都是恩怨分明:严厉打击炒;大力支持住。 
 
 
  
 政策从来都是层次分明,有扬有抑。 
 但是,很多人都理解为,政策要彻底干死地产。 
 这种理解,叠加对高负债房企的资金严管;以及打破恒大之类的房企所期望的大而不倒的迷信,放任暴雷。 
 种种情绪叠加,超出了政策的预期之外。 
 也就是说,政策想的是楼市稳,而不是脱离轨道,成自由落体。 
 所以,这个时候,则必须拉,但拉的目的,依然是稳,回归正常的轨道。 
 之前的打压是为了稳,此刻的救也是为了稳。 
 所以,稳、良性循环、健康发展,才是楼市的未来正确路径。 
 
 
 很多人一定注意到了,10月和11月前半月,救市的政策出台力度、频次都异乎寻常的密集和重磅。 
 金融机构频繁发声,监管频繁发声,关键人士频繁发声,特别是进入到11月之后,密度堪称史无前例: 
 
 11月8日,2500亿元“第二支箭”支持房地产民营企业发债融资; 
 11月13日,“金融十六条”,这16条明确政策开始转向,开始从报项目扩展到保行业。史无前例的给商业银行发放免死金牌,新增借款成不良,免责。 
 11月14日,银保监会“保函置换通知”; 
 11月21日,央行2000亿元“保交楼”贷款支持计划,免息,也就是0息。 
 
 央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: 
 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,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 
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时表示: 
 当前,要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挑战,支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,继续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,支持涉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,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业务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。 
 央行党委书记、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: 
 
 最近一段时期,海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『房地产危机』和『建筑业衰落』,实际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和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大的增长潜能。 
 
 金融三大巨头集体站台楼市,连一直灰犀牛的郭主席也一改往常口风,而在这些背后,有几个原因: 
 1、截止到10月,2022年房地产前10个月的销售额是10.88万亿,预计全年的总销售额大约在13万亿。 
 但2021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8.19万亿。相减之下,是5万亿的差幅。 
 这看似是减少了5万亿,但延伸起来,却是无数基层从业者锐减的收入,以及大幅度消费缩减和消费停滞,和对消费大循环的制约。 
 
  2、今年的GDP增长率大家都已经知道了,二季度的2%,三季度的2.5%;这让所有压力都压到了四季度。 
 这让整个政策层面在四季度已经在不遗余力的放水刺激增长。不仅楼市如此,各行各业都是如此。 
 3、经济在转型,这是事实,但这是长周期的宏观趋势,此刻要解决的是眼下增长停滞。 
 而短期内,还真的无法找到更好的支柱,来替代房地产的龙头作用。 
 
  这是最重要的两项数据,第一项跌了很多吧。而第二项更是直接断崖了。 
 那么,第四季度这眼看着就要进入到12月份了,GDP怎么办?数据怎么办? 
 去年的依赖是出口,但现在也指望不上了,而消费一直不举。 
 除了地产,还真没得选了! 
 
 
 但是,现在最大的问题是,市场情绪和政策发力的相悖而行。 
 政策越用尽,市场情绪越下沉。 
 这种相悖在2021年之前,我们也经常看到。 
 只不过,那个时候,政策的指向,还是对热度的打压,而不是救。 
 市场情绪,还是坚信、坚定和烈火烹油,而不是彻底看空。 
 这让此刻政策的全力救市,和当时政策的全力压制,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茫然的错觉。 
 但越是这样的时刻,越需要理性,需要思考。 
 房住不炒,是定海神针。在这个最高纲领之下,刚需和改善的自主需求,一定是政策在救市过程中,发力的核心点。 
 年轻人的首套置业;有孩子家庭的改善置业;以及富裕家庭的生活置业;这些都将成为政策支持下的住房需求的刚需。 
 这分开来说: 
 1、如果你有住房需求,那么,就一定要趁现在,在你所在的省会城市买一套房子置业。 
 千万不要等所谓的价格降到底,价格没有底。 
 也不要等所谓的安居房,你一定要记住,安居房要么轮不到你,要么轮到你,你儿子都该找媳妇了。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。 
 2、不要嫌弃你所在的省会,除非你有能力走出来,不然你的省会就是已知范围内,对你最好的选择。 
 3、如果你有能力走出来,那么一定要去有国民共识的地方,因为地方也正是资源最为集中,和人口最为聚集的地方。比如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几个核心城市。 
 4、全民共识的地方是稀缺的,但对于很多人来说,眼下可能是最好的进入机会。因为下行的市场行情和金融机构、地方政府救市的决心,正在帮你压低这一切。 |